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四百一十一章 无题  (第1/3页)
    每个镇子外都有这么一个大片的空地,既是市集,又是各村百姓前来交纳赋税,民兵集中训练的大会场。    空地上搭着长长的几排简易的席棚,席棚外就是过道。每次大集,都十分的热闹,买的卖的,人来人往,一直持续到下午。    要知道,一個镇子就相当于周边数个村屯的中心。除了固定日期的集市,镇子里还有类似于衙门的官府机构,以及官营的店铺。    这里是复州,集市的热闹程度,与金州相比,已经差了不少。地方发展的差距,在集市上便能很好的表现出来。    能够吃饱肚子,从来不是人们的最终追求。当基本的需求满足后,便会自然而然地向下一个目标努力。    未必会明确地定下一个目标是什么,但要生活得更好,居住得更舒适,却是相当朴素的心理。    桂花要买针线,本来还想买鸡,可听了中年妇女的经验,她便打消了主意;    桂花爹要买把铡刀,养牛羊的话,就要铡草料。    半年多来,一家人甚为节俭,官府发放的安置费攒了一些。再有秋收后卖给官府粮食的钱,买牛是不够,可手头却宽裕了不少。    日头高高升起,向大地慷慨地洒下光和热,集市上的气氛也愈发热烈起来。    “粉条,土豆粉条喽!”    “辣椒喽,又干又辣!”    “榛蘑,上好的木耳!”    这边是各种各样的吃食,有自家做的粉条,自家晒好的辣椒,自家采摘的山珍。    “锔锅、锔碗,锔大缸!”    “磨剪子、镪菜刀!”    那边是手艺人在招呼,还有架起小铁炉,叮叮当当打造铁器家什的。    桂花爹和儿子先拉着车去了镇上,那里有一座酒坊,挂着收土豆的幌子,所制出来的也自然是土豆酒。    如今,土豆酿造的酒已经成为百姓最喜爱的品种。原因很简单,便宜。店铺里也有从山东、天津购进的粮食酒,可百姓很少去买,销量很小。    土豆不仅成为主食和蔬菜,除了酿酒,还有了更多的食用和储存方法。比如制成粉条、淀粉。    桂花爹不舍得换酒,几大袋土豆卖掉,成了手中的军票,脸上笑得连皱纹都显得更多更深。    桂花笑嘻嘻地伸出手,桂花爹无奈地摇摇头,数出两张辽钞,放进了闺女的手中,还不忘叮嘱道:“省着点花呀,没用的别买。”    “爹,我知道了。”桂花笑着说道:“你们去集上吧,我买好东西就去找你们。”    桂花爹犹豫了一下,把一小袋花生交给何顺,说道:“你和你妹一起,碰到官上的人,正好问一下贷款买牛的事儿。”    何顺眨巴着眼睛,觉得未必要在这里打听,回村上问村长也是一样。但老爹塞到他手里一张辽钞,提醒道:“在别的姑娘跟前,有点眼力架。”    别的姑娘?!赵顺好象明白了,是那个叫小琴的姑娘,上回见过的,老爹还夸人家来着。    桂花忽扇着大眼睛,也有点猜测,不由得抿嘴笑起了起来,对兄长说道:“哥,咱们走吧!”    好姐妹变成好嫂子,这事儿挺好哇!可看老哥那木讷的样子,估计小琴不一定能看得上。    桂花和老哥一起先去买了官府的店铺买了针线,店铺里的货物很多,铁制的各种工具,比较精美的瓷器,绸缎布匹和各种外购的商品。    但现在老百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,还不足以购买店铺里的大多数商品。只有一些生活必需品,象农具、针线、布匹,才是老百姓勒紧腰带也要买的。    南方的蜜饯呢,桂花看了眼价格,暗自咂舌,并有些羡慕那个抱着孩子买零食的女人,她转身走出了店铺。    最有消费能力的,自然是军官。就是普通的士兵,购买力也远超过普通百姓。除了按时发放的饷粮外,军属免赋税,也是一笔额外的收入。    “哥,你跟我去找吴姐和小琴吧!”桂花轻车熟路地沿着街道走向镇府所在,边走边和哥哥说着话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