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分卷阅读186  (第2/2页)
岁随师父在雷尊殿当了一名小道士,在师父的教导下学习了二胡和琵琶等多种民间乐器,十二岁时便精通多种器乐。阿炳原本以为自己是个孤儿,却不想在二十一岁那年,从小抚养他长大的师父去世。直到师父临终前他才知道,原来自己竟然是师父的亲生儿子。*1    继承道观之后,阿炳度过了他人生中最荒唐的前半生,吃喝嫖赌样样俱全,最后被梅毒侵瞎了眼睛,无法再接管道观。为了谋生,他在街头卖艺、说唱实事,“瞎子阿炳”便在这个时候诞生了。在这一时期,他创作了等许多流传后世的动人曲目。*2    1933年,侵华日军占领无锡,阿斌远赴上海,到一个昆曲班子担任琴师。在此期间,他创作了气势磅礴的爱国乐曲,表面上赞美抗金英雄岳飞,实际上传达着自己抗日的决心。后来阿炳重返无锡,每日固定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实事新闻。1947年,阿炳肺病复发,因咳血而无法上街卖艺,最后只能在家以替人修琴为生。*3    新中国成立后,在中央音乐学院师生的帮助下,阿炳将他的几首二胡曲和琵琶曲录制下来,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民间音乐资料。直到1950年,57岁的阿炳去世,结束了他坎坷的一生。*4    荼白并不是阿炳的首选演员,历史上的阿炳只留下了唯一一张黑白照,照片上是一个瘦弱枯槁的中年男子,蓄着胡子,戴一副盲人墨镜,神情严肃,不怒自威。    无论是外貌还是与人物性格的反差,荼白和阿炳都具有天差地别。    剧组官宣演员阵容之后,荼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不少非议,连一些粉丝都在担忧他是否能把这个角色演好。毕竟他太年轻太漂亮,大家觉得他担不起这么厚重的角色也是情有可原的。    导演一点都不担心荼白的演技,荼白的演技在试镜的时候获得了剧组工作人员的一致认可,否则他们也不会把青少年阿炳和中老年阿炳的角色都交给荼白来演。现在,导演担心的是别的方面。    阿炳的琴艺非常高超,据说他可以把琵琶举到头顶弹奏,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、叹息、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。除此之外,他还会鼓和笛子等多种器乐。*5    “我知道你会拉二胡,那其他的器乐呢?琵琶会不会?鼓呢?笛子呢?”片场里,导演问荼白。    荼白:“会啊。”    “不会也没关系,会了才奇怪。你别担心。剧组会请老师来教你的……”导演头也不抬地在本子上飞快地写着写什么,话没说完,他忽然猛地一抬头,“你说什么?你会?”    “我说我会啊。”荼白点头,“全都会。”    导演蹙眉,显然不信:“全都会?每一样?真的假的?”    荼白转过头,对一旁的道具组说:“可以麻烦你们帮我把器乐道具拿过来吗?”    “好的、好的……”道具组马上去搬运器乐道具。    二十分钟后,荼白为全剧组表演了一段民间器乐演奏集锦。    导演:“……”    导演:“以后我叫你哥好吗?小白哥,你牛,你真的牛。”    荼白放下手里的琵琶:“其实我都只是略懂一点,并不精通。把琵琶放到头顶上弹暂时还做不到,还是请个老师吧,我可以学。”    “不不不,你已经很棒了。”导演连忙说,“器乐这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